转载自:光明日报资料
“我父亲为马来西亚及当地的华人社会可说是鞠躬尽瘁了。”这是马华创办人兼第一任总会长敦陈祯禄的女儿陈金玉对父亲的评价。
从现在回顾历史,客观看待陈祯禄其人其事,我们发现陈金玉确实作出了实事求是的中肯评价。如果没有陈祯禄,当年留在马来亚的华人,就可能无法获得公民权;如果没有陈祯禄,我国的独立过程就可能改写。
撇开党派之争以及政治意识形态,我们不得不承认陈祯禄的确为华裔、社会与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在马华,他是创办人兼首任总会长,受党员景仰;在华社,他是一名出色兼伟大的政治领袖,受华裔尊敬。
1883年4月5日,陈祯禄在马六甲出世,开始了他不平凡的人生。陈祯禄自幼好学,聪明颖悟,在马六甲念完中学之后,就到新加坡深造,并考获高级剑桥文凭。之后,陈祯禄曾想过到英国读法律,然而由于父亲当时还无法承继祖父的遗产,加上两名哥哥逝世,父亲悲伤难过,沉醉于杯中物,他不得不承担养家的责任。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放弃赴英理想的陈祯禄转入了人生另一跑道,在莱佛士学院当校长。6年后,他离开新加坡,到马六甲从商,大展拳脚。商业上的成功让他成为华社领袖。接着,他在1916年受委为马六甲乡村局委员、1923年成为海峡殖民地立法委员、1933年,担任海峡殖民地执法委员。
陈祯禄在担任海峡殖民地立法及执法委员期间,不但没有唯唯诺诺,反而为了人民的利益,挺身而出,向英殖民政府呛声。
1926年,陈祯禄在立法委员任内提出前瞻性的政治理想──要使马来亚获得自治权。“我们的最终目标是一个团结的英属马来亚自治邦,有联邦政府、有国会、有行政中心,如吉隆坡,让本地人自治,因此应该刻意培养马来亚精神和意识,以完全消除种族和社群的感觉。”可以想像陈祯禄当时慷慨陈词的豪气。
虽然今天听来这不是什么了不起的理想,然后在那个时候而言,却是一项高瞻远瞩的观念。无疑,陈祯禄当时是走在时代的前端。凭着前瞻的眼光以及为国为民的理想,陈祯禄过后创办了马华公会,为华人政治掀开新一章。
50万华人险遭驱逐
创办公会救同胞
1949年,陈祯禄创办马华公会,目的是为了保护华人的权益及协助受难的华人。
当时,马共对抗英殖民政府,马新两地实施紧急法令。由于参加和支持马共的大多数都是华人,因此在对付马共的理由下,华人首当其冲。英殖民政府实施许多苛刻的条例与规定,使到百多万华人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英殖民政府甚至扬言要驱逐50万华人回中国。眼见局势发展日益恶劣,华人利益受严重损害,陈祯禄发出这样的呼吁:“华人必须团结起来,自救于苦难中。”
1949年2月27日,马华公会应运而生。当时,英殖民政府让陈祯禄成立马华公会,目的是要让他去照顾600多个新村内的60万华人,并没料到马华会发展成为一个政党。
陈祯禄出任马华第一任总会长。他在成立大会上说:“马来亚华人公会成立,主要是因为马来亚的忠诚华人在紧急状况下受到苦难。紧急状况不但危及许多华人性命,威胁华人切身利益,而且还使人怀疑我们对本邦的传统忠诚感,我们之中已有许多人以马来亚为永久家乡。”
成立后的马华积极协助陷入困境的华人,同时也成功说服英殖民政府取消驱逐50万华人一事。另一方面,陈祯禄也带领马华与巫统合作,结成联盟,积极向英国争取独立。
1954年,联盟代表团赴英谈判,要求独立,却失败。较后,联盟通过各级华巫议员辞职抗议,发动示威。在争取独立一事上,陈祯禄展现了无畏的决心!“我们坚持这项行动,必要时,我们准备坐牢。”当时,他已年届71岁。
皇天不负有心人,经过多番努力,终于在1956年,以东姑阿都拉曼为首的代表团在伦敦谈判成功,签署独立协议书。翌年8月31日,马来亚独立了。这个成果里头,有着陈祯禄的血汗。
被国父誉为“独立之父”
在争取独立的过程中,陈祯禄的确功不可抹。就连当时的国家领导人也承认这一点。
1960年12月13日,陈祯禄心脏病猝发逝世,享年77岁,举行国葬。约一周后,时任首相的东姑阿都拉曼在国会发表感人肺腑的追悼演词。
“倘若没有敦陈在当时给予我巨大的支持,我必须承认,我领导争取独立的使命,将无法成功,或许须付出流血与麻烦的代价。”
东姑甚至称陈祯禄为“一位独立之父”。
“我们永远记得,这位献出一生为马来亚人民服务的人;他的确是我国一位伟大的领袖,一位独立之父。”
时任副首相的敦阿都拉萨也给予陈祯禄极高的评价。“倘若要追溯,谁是马来西亚第一位鼓吹与发扬种族和谐合作,以及建立一个马来人的马来亚国家的话,这个人就是敦陈祯禄。”
从不以中国人自居
在陈祯禄成长的年代,许多在马来亚的华人都仍以中国人自居,而陈祯禄却不是这样的,他由始至终认定自己是马来亚华人。
对于中国的政治运动,他毫无兴趣,他关注的是马来亚的政治。然而,当时的许多华人却是非常关注中国政治,因为他们仅把马来亚当作一个驿站,他们终是要回归祖国的。
这使到陈祯禄为华裔争取公民权的努力在初时只获得冷淡回应,不过,他还是不遗余力去争取,最后成功促使超过百万的华人取得公民权。
百万华人获公民权
1946年,英国当局邀马来统治者及巫统的代表磋商新宪制问题。翌年,宪制建议修正书出炉,非马来人申请成为公民的条件非常苛刻。对此,陈祯禄强烈反对,据理力争,较后他提出的“土生土长”原则获得接纳,为华裔取得公民权铺路。
1955年,中国总理周恩来表明反对海外华人拥有双重国籍,这使到当时在马来亚的许多华人选择放弃中国国籍。过后,联盟政府放宽公民权条例,同意在独立后的一年内给予华印裔申请公民权的机会。马华在全国各地发动申请公民权运动,结果在短短一年内,超过100万华人申请并获准成为公民。
小故事
疤痕提醒控制情绪
陈祯禄手腕上有一道疤痕。
一道疤痕,对普通人来说可能是一个痊愈的伤口,无甚意义,然而,陈祯禄却视手腕上的疤痕为一个教训,提醒他要控制情绪。
陈祯禄年纪轻轻就当上校长,正值年少气盛,缺乏耐性及容忍。当学生一再无法理解他所讲解的,他就会生气。
有一次,一名无礼的学生触怒了他,他捉起面前的一个玻璃杯摔向那位学生,结果杯子破裂,反弹回来的玻璃碎击中他的左手,留下疤痕。多年后,陈祯禄的女儿陈金玉回忆道:“父亲说,这个疤痕的存在提醒着他──控制个人情绪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不管是在任何情况下。”
陈祯禄语录
.马来亚的前途,系于各种族、各阶层人民为共同利益、共同进步的相互合作上面,马华公会提倡以合作而非对抗为基础的进步思想、政策与方针。
.马来亚的华人,尤其是家里说华语的华人必须接受母语教育,这样才能发展自己的文化与传统。失掉本身文化熏陶的华人,绝不会变得更文明。一个人的母语正象一个人的影子,不能和他本身分离。
.华人如果不爱护华人的文化,英人不会承认他是英人;马来人也不会承认他是马来人。结果他将成为无祖籍的人。世界上只有猪牛鸡鸭这些畜生禽兽,是无祖籍的。所以,华人不爱护自己的文化,便是畜生禽兽。
.马来亚的难题,是如何使三大民族统合起来,使他们能生活在一个单一的政治团体中,却同时保持不同文化传统、独立的精神与独性。
敦陈祯禄记事簿
1883年 生于马六甲峇峇家庭
1916年 受委马六甲乡村局委员
1923年 受委海峡殖民地立法委员
1933年 受委海峡殖民地执法委员
1943年 在印度孟买宣布成立海外华人协会
1949年 成立马华公会,当选首任总会长
1952年 获英女皇封赐"爵士"勋衔
1955年 摔跤受伤, 留医4个月,从此不良于行,健康日益恶劣,后来更患上痴呆症
1957年 争取独立有功,受封"敦"勋衔
1958年 在马华党选中被林苍佑击败,受委为名誉总会长
1960年 心脏病猝发逝世,享年77岁,举行国葬
Chasing the Chinese RMB in Australia: Soft Approach Touching the heart of
Mainland Chinese 澳洲追逐中国人民币:柔性策略打动大陆游客
-
During Chinese New Year, I was with my wife in Melbourne for few days.
What amazed me was the overwhelming numbers of tourists from Mainland
China. I was...
8 years ago